近日,由教育部聯合八大部門頒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受到社會熱議,其中有人認為該方案中闡述的“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與之前《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的“努力構建‘互聯網 ’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相矛盾,從而延緩教育變革進度。
事實上這種擔心不是多余的,有很多已開展了利用電子白板、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行教與學試驗的中小學校和教師都感到惶惶不安、無所適從。從開學第一天的觀察看,很多學校重申了禁止帶手機進學校進課堂規定。這讓有些已開展了多年的自帶設備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不知所措,處于徘徊觀望階段,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堅持已經卓有成效的試驗?雖然教育部沒有明確禁止在課堂上使用電子設備,但如果學生不能自己帶進來,那就只有學校為學生配備相關設備,這是很多學校財力所不允許的;還有一些學校在課外利用手機和平板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活動,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專家學者的肯定。
教育部規定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雖然只是“原則上”,但下面執行起來極大可能是“一刀切”,這會讓很多教學改革試驗被迫中斷,對信息時代基礎教育變革非常不利。有中小學骨干教師感嘆“一夜回到‘解放前’”。
一、導致學生視力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實中小學生近視率上升,罪魁禍首不是在課堂上使用電子產品,而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團隊在《數字化學習對視力影響的研究》中,通過對網絡班和普通班不同教學環境下,學習者9個學期的視力測試分析發現,網絡班與普通班學生視力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都會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降低??梢娬n堂上使用電子產品不是學生視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學生學業負擔太重才是視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根據9月2日發布的《中國小學生數學作業大數據分析報告》調研分析,其中揭示學生晚9點后容錯率最高、每天批改600萬張作業圖以及有老師一天批改658頁作業等可怕數字!
同時引起學生視力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缺少戶外活動。國外有研究發現,學生視力下降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戶外活動時間太少,光照時間不夠所致,兒童在室外呆得越久,患上近視的可能性越低。這些研究都值得我們參考與深思。
二、變革時期,我們需要用怎樣的思維去解讀政策?
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導致社會各方面也必將發生急劇變化。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和移動互聯網在教與學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早已遠遠超過傳統的紙和筆。雖然在對待電子產品進課堂的問題上,各國的態度也不一致,說明這一問題還在探索過程中,有些反復是正常的。但如果我們看不清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還用僵化過時的思維去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很可能會錯失“彎道超車”的發展機遇,成為又一次落后于時代的失敗者。
回歸到政策本身,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要求“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 教育’大平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 ’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彼?,變革本質并不是排斥互聯網信息化,而是有效節制與正確引導。對此,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解決上述問題:
1、希望教育部出臺更明確的指引,對有關爭議條款進行合理解釋,保護學校和教師探索信息化時代新型教學模式的積極性
2、希望各級各類學校不要片面理解教育部的規定,采取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做法,把很多有益的變革嘗試扼殺在搖籃之中
3、規定全國中小學每天增加一堂體育課、一堂綜合實踐課,相應地減少兩堂近距離用眼較多的課程,鼓勵孩子多到戶外運動
4、手機廠商和游戲廠商開發可以有效監管、限制少年兒童玩游戲或訪問不良網站的技術開發新型的對視力傷害較小的手機屏幕
三、深度剖析政策受眾,看校企雙方如何回答?
教育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發布后,各企業員工及媒體小編就近期教育部門方面的的文件下達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中山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碩士導師、學術帶頭人王竹立認為,如果學生不能自己帶進來,那就只有學校為學生配備相關設備,這是很多學校財力所不允許的,還有一些學校在課外利用手機和平板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活動,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專家學者的肯定。教育部規定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雖然只是“原則上”,但下面執行起來極大可能是“一刀切”,這會讓很多教學改革試驗被迫中斷,對信息時代基礎教育變革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