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將有前所未有的新舉措和大動作。即將啟動的上海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至少學會游泳技能,并在高中階段學會另一項體育技能。這樣,中學生進入高?;蚋呗殞W校學習時,就已經具有了兩項可讓他們終生受益的體育活動技能。還有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思路是:高中體育課將打破年級和班級概念,根據學生喜好和實際水平進行分層次的體育教學。這樣的話,上海的中學生進入大學時都能擁有至少兩項體育技能。
由上海市教委推出的這兩項體育教改舉措,頗具創新點,也體現了讓體育回歸其強身健體、砥礪意志、團隊合作和快樂生活的本真。
據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日前發布的一項對全國十幾個城市的大學生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運動量不足,女生體重偏輕者超過三分之一。運動不足和盲目節食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成為普遍現象。對全國學生體質監測發現,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無論是爆發力,還是耐力都有所下降。體重偏輕和超重、肥胖同樣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尤其是女性。為了追求身材苗條而盲目節食減肥,對身體的發育、骨骼健康、生育都造成一定的威脅。此外,運動量不足和飲食不均衡,會對大學生今后的健康造成很大隱患。
難怪很多人抱怨,現在的學生怎么那么柔弱,動不動就會暈倒生病。比如大學生的暑期軍訓已經作出了35度高溫即停訓的規定,學校也作了充分的防護準備,可還是有不少參訓學生前仆后繼地暈倒在軍訓場上。碰到季節轉換或稍有點“風吹草動”,感冒、發燒、吊針的學生數就會增多。
這方面的事例實在很多,不舉也罷。有關提升大學生體質的呼聲幾年來不絕于耳。對此各方的共識是,加強學生體質必須從基礎抓起。如果一個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愛運動,并且會運動,把運動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不愁他(她)體質不好。
體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乃至上海城市發展中的作用,無需贅言。但體育或體育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貢獻度究竟有多大?又體現在哪里?10月11日,韓正市長在東方籃球俱樂部和根寶足球基地調研時說的一番話給出了明確答案:“體育是人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當前上海城市發展中越來越重要。”對絕大多數青少年學生來說,每星期上幾節體育課,或每天鍛煉一小時,是為了強身健體,并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身心快樂。正如筆者的幾位有著每天跑步習慣的朋友所說的,每天跑步半小時,那就不僅身體感覺很好,而且這一整天的心情也很愉快。而哪天只要沒有跑步,總覺得身體的感覺有點不對勁,精神狀態也有點低落。這,也許就是鍛煉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自然,我們不能奢望,像跳水、射擊等我們在奧運會上奪金牌的項目成為大中學生日常健身的內容;但我們可以也應該寄希望于像足球、籃球、排球等大中學生樂于觀賞和參與的集體球類項目逐漸地加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水平,選拔出好的苗子。
此外,我們應該推動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在大中學生中已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且投入成本不高的項目來充實和豐富大中學生的休閑娛樂生活。我們更可以進一步提倡如健身跑、廣播操等不須花多少錢和時間的項目,并大面積地推而廣之。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在奧運會上增加幾塊金牌,而是很簡簡單單地、很實實在在地為了讓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一些、再健壯一些。讓青少年學生能“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從學生年代開始,終生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這將讓他們長久地享受著健身的快樂并終生受益。(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