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體育中考項目基本上都采取儀器測試,不僅杜絕了很多人為因素造成的偏差,而且也顯得更加公平公正。”對于體育中考,這是目前大多數人的評價。2012年,蒼南體育中考率先實行改革,實行機考制度,到今年,除踢毽子項目外,體育中考的所有項目均實現機考。
這不過是蒼南推進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蒼南教育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校園布局、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打造師資隊伍等改革措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實現辦學條件均衡
“我們的施教區是屬于站前小學的招收范圍,而且今年秋季就開始招生了!這一下可好,解決了孩子入學的大難題。”前段時間,縣城新區新建小區中馳、晨光的業主們都在紛紛討論。站前小學總投資達7000多萬元,占地31.8畝,建有高標準的室內外運動場、科學實驗室、合班教室等各類專用教室。所有教室為寬敞舒適的梯形教室,且都引進第三代觸控一體機。不僅僅是站前小學,馬站鎮第一幼兒園也將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靈溪一小綜合樓、龍港九小擴建工程等13個擴容提升工程預計年內完工,龍港高中預計明年秋季實現搬遷。
近年來,全縣圓滿完成為期三年的校安工程,共355個項目,新增服務設施面積162100㎡,總投資近4億元,改造校舍面積38萬多㎡,校舍防雷改造545幢。實施中心城鎮中小學擴容提升項目30個、新增服務設施面積96012㎡。自2014年省廳將蒼南列為全省11個基礎教育重點縣之后,蒼南迅速啟動基礎教育重點縣提升工作,確保通過兩年時間,投入2.5億元,全面改善我縣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目前,我縣已完成基礎教育重點縣提升工作任務的76.8%,累計投入1.92億元。106所小學校完成直飲水改造,配置直飲水機749臺;149所塑膠運動場建成,建成率達94.3%;4所學校建成農村宿制學校熱水淋浴工程;1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創建標準化學校,實現全縣標準化學校達到73%以上。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實現師資力量均衡
2014年6月9日,中國校園狀元文化第一館“徐儼夫狀元文化博物館”在靈溪第十一中學正式開館。該館是由縣教育局局長首倡、溫州實驗中學捐資助建,學校用兩年時間將其實現落地,并將此作為德育品牌來悉心打造,打響了靈溪十一中的知名度。時任校長原是農村學校的副校長,也是近年來縣教育局選聘農村學校優秀中青年副職走上校長崗位中的其中一位。
2012年開始,縣教育局制定城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辦法,每年公開選調部分教師到縣鎮薄弱學校任教,近四年來,全縣公開招考聘用848名新教師,提前招聘63名優秀師范畢業生,并向全縣推出275個公開考試交流崗位。同時,采取系統內公開競聘、民主推薦、擇優調整等方式,近四年共選聘10名農村學校中青年優秀校長到中心鎮學校及規模較大的中小學擔任校長,選聘農村學校13名優秀中青年副職走上校長崗位,選聘城區學校16名優秀中層以上干部到農村學校擔任校長。2014年以來,有效組織實施我縣中小學教師校長交流工作,共有52位校級領導、252位教師參與了交流,403位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341位優秀新教師調配到農村中小學,充實農村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
以教師進修學校為基地,依托國內高等院校,舉辦名師、名優校長、中青班、青訓班等多種培訓班,催化名優教師成長。每年舉辦4期的“教育大講壇”,四年來邀請50多位國內教育界著名專家、學者來蒼南講學,選派1000多名教師參加省市級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選派5名英語教師赴英國雷丁大學英語培訓。同時,縣委縣政府四年來安排專項資金4000萬元,用于獎勵名優教師。目前,全縣擁有省教壇新秀、市“三壇”、市“三名”、市學科骨干教師等名優教師587人。
實施課堂教學創建工程 實現教育教學質量均衡
2015年,歷經半年多時間,縣教育局召開八次座談會、征求意見會,率全市之先制定出臺“教育教學質量實施意見”和“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辦法”,積極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縣政府大力支持下,2016年開始設立每年金額為400萬元的教育教學質量獎。 同時,調整與完善“教科研專題月”活動方式,以學校為主體,常態化、校本化、主體化開展教科研活動。每年全縣有90%以上教師參與一年兩次的教科研專題月活動,形成了人人研究教學的濃厚氛圍。在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小班化教育試點工作,今年秋季有15所農村自然小班化學校開展小班化教育實驗,累計共39所,基本實現全覆蓋。繼續貫徹落實“學本課堂”建設指導意見,積極引導基層學校把“促進有效學習”應用于教學系統的各個環節之中,努力在備課改進、作業改革與考試研究等方面形成新常態。近幾年高考質量得到有效提升,2014年,蒼南中學陳暢獲得溫州市高考理科狀元;2015年全縣普通高校錄取率達87.4%,蒼南中學上一本重點378人,重點率達52.1%,其中25名學生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錄取;2016年,蒼南中學累計211院校錄取106人,985院校53人。其中,上海交大、中國人大、浙大、中央財大等一流名校錄取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