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裝備采購網訊】不同區域教育現狀不同,但也正因為差異才使得教育合作交流變得有意義。像大陸和臺灣,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迥異,教育方式上各具特色。不過,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兩岸教育的契合點變得多起來,加強教育合作也逐漸成為趨勢。
2月25日-26日,由教育裝備采購網主辦的2016中國教育裝備企業家年會在北京唯實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隆重舉行。年會特別邀請臺灣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蔡義昌副所長,就兩岸智慧校園建設,蔡義昌作了題為《深化兩地智慧校園經營合作》的重要報告,為我們了解臺灣教育開啟了一扇門,同時描繪出兩岸教育融合創新的藍圖。
“三通兩平臺”工程在持續推進,教育越來越現代化,蔡義昌認為,互聯網技術與智慧教育相加才能構成智慧校園。班班通讓智慧得到交換,校內通涉及智慧合作,校校通則更多的是智慧的整合,成為智慧校園的三大推動策略。當然,智慧化校園建設不是流于表面,更多的得到實際的效果,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在上升,學生也能夠在開心中完成學習。
相較于大陸教育,臺灣學校更加注重教師教學的創新,學生綜合化能力的培養,教育資源的共享度也更高。學校會邀請專家進入教室,協助教師創新,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水平。當然,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不可或缺,在本校資源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時,學校會通過遠程方式跨校完成課程交換,借以服務教學。
蔡義昌提到,除了教育裝備應用之外,老師的活力與教育熱情是教育永續發展的關鍵。這是與以往教育氛圍有所區別的,以前決策多是自上而下,學校意志的強加并不能與實際教學配套?,F在教育資源共享更加充分,加上教師高漲的熱情,不再需要配合校方需求,更多的是經由教學經驗與知識,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方式。
對比過兩岸教育,兩者雖存在差異,合作點卻也很多。在保持自身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加強兩岸教育合作,不但能夠讓教育資源實現共享,而且同等教育投入下,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益,真正做到開源節流,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