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近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題的湖北省“兩會”第二場新聞發布會在洪山禮堂舉行,省教育廳副廳長徐雁冰表示,2016年將繼續在全省落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在湖北試點單列師范生招生投檔,師范生均撥款將翻倍,為鄉村教師“輸血”。
“木桶理論”認為,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同樣,對仍有280多萬鄉村教師、4000多萬鄉村學生的我國而言,未來的發展繁榮狀況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教育的進步程度。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學校教育不是一種終結性教育,而是終身教育的起點。沒有足夠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鄉村的孩子得不到足夠的知識傳播和學習的機會,發展鄉村教育就只會是“水中月”、“鏡中花”。
陶行知提出:“中國的根本問題,便是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墒聦嵣?,鄉村教育卻已成為教育公平的短板。鄉村教師工作壓力大、被關注的時候少,生活條件差、報酬已沒有絲毫的吸引力,從“知識權威”到“窮酸老九”、職業尊嚴喪失,“老齡化”問題突出,晉升花費時間長久,政府的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改善緩慢、教學設施落后……
《義務教育法》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币蚨?,政府必須主動承擔起法定職責,為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均等的義務教育機會和條件。如,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教師生活條件、激發起職業榮譽感;在區域內縮小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差距,盡快形成城鄉同標準、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城鎮教育要均衡發展、鄉村教育也決不能荒廢。優質師資的流失,讓原本薄弱的農村教育跳不出惡性循環的怪圈。落實《實施辦法》、為鄉村教師“輸血”,湖北黨政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蛟S,淪為“短板”的鄉村教育,從此將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