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戲曲通過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轉化創新,讓傳統融入時代,服務社會,重新煥發傳統戲曲的魅力,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運用數字技術,傳承國粹精華文化,堅持戲曲藝術生命力在于創新,讓中華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增強數字文化藝術的吸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功能模塊
1.戲曲文化
發展歷程、戲曲行當、戲曲音樂、戲曲劇種
2.戲曲欣賞
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3.經典戲歌
4.梨園資訊
5.虛擬拍照
1.五大戲曲劇種
重點介紹各戲種歷史,行當,各特色名詞,以及重要的名家,劇團。
2.戲曲欣賞
豐富的戲曲欣賞內容,精選經典曲目片段,海量資源,按類別分類,便于學習。
設備自帶4G模塊,適應各種條件場館,實現戲曲資源內容可更新添加。
3.經典戲歌
把戲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既像戲又像歌的唱段一經推出,立刻風靡全國。隨著這類作品的日益增多,一個新的名詞產生了,它就是戲歌。
《前門情思大碗茶》、《說唱臉譜》這樣的戲歌一亮相,幾乎立即傳遍大江南北,受到人們的追捧與喜愛。這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啟示:戲歌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得到大家的承認并登上音樂殿堂,借它那種韻味和時代感吸引觀眾,在提升流行歌曲品位的同時,促進戲曲的復興。
4.虛擬拍照
人臉追蹤識別技術與戲曲的結合,通過數字互動,實現傳統與科技的結合,有趣的表現形式,更能引起體驗者的興趣,更有利于戲曲的傳播。
電子相片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網絡,起到更大范圍的傳播推廣。
5.梨園資訊
詳細介紹戲曲的相關資訊;
各項戲曲的推廣活動平臺播報;
平臺資訊可實時更新。
6.數據統計
機器運轉情況,數據分析;
每月每周每天體驗總人次數據圖;
五大戲劇獨立的學習觀看人次;
互動體驗人次;
朋友圈分享數據。
服務場所
1.文化館
2.圖書館
3.學校
4.社區中心
5.旅游景區
6.其他公共服務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