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紙來自教育部的通知在全國教育系統引發熱議?!蛾P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不僅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像是一聲“動真格”的警鐘,直指基礎教育長期存在的頑疾,也拉開了一場關乎千家萬戶的治理攻堅戰。
過去,提到中小學教育,家長最關心的往往是“分數線”“升學率”“小道消息”。有人為了搶占優質學位輾轉遷戶口,有人奔走在培訓機構之間焦慮內卷,有的孩子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背負著“拼中考”“搏高考”的沉重壓力。教育,本該是育人,而現實中,卻被逐漸異化為“分數加工廠”。
此次“提升年行動”的推出,正是對這些亂象的系統回應。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持續整治“掐尖招生”“暗箱操作”“跨區搶生源”以及校外培訓機構違法參與招生的行為。對違規排名、宣傳升學率、炒作考試成績等行為,更是“零容忍”。
不僅是“入口”問題,這場改革更深入到教育“生態”的底層邏輯。文件指出,要全面強化“育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動教育評價從“唯分數”走向“看發展”,從“比升學”轉向“重成長”。
而這一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比如,在信息化監管方面,將開發全國統一的基礎教育管理問題平臺,舉報線索自動分派、整改過程實時監控、結果可全程追溯。也就是說,今后家長有了問題,不再只能“打聽”或“忍著”,而是可以有機制、有渠道、有回應。
不僅如此,各地學校將被納入“辦學聲譽評價系統”,誰在違規、誰在進步,平臺都有記錄,既有“紅黑榜”,也有“激勵機制”。再輔以“明廚亮灶”、智能安防系統、“云巡查”等一系列手段,學校的教學、食堂、安全、作息將真正變得透明、規范、有溫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點名整治“校園餐”亂象、教輔征訂牟利、校服采購灰色空間等侵害學生權益的行為。這些看似“小事”,卻是家長最有感的“痛點”。解決好這些問題,才是真正讓教育回歸公共服務的本質。
行動還提出,要堅決糾治節假日補課、日常作息紊亂、超長學習時間等“假整改”與“軟執行”,把“學生減負”落到實處。孩子的休息時間、睡眠時間、游戲時間、自由時間,不再是“被犧牲的選擇”。
這場提升年行動,不只是學校內部的事,更是對整個教育生態的再梳理、再構建。教育不是孤島。家長、教師、教育行政機構,甚至社會輿論都應重新理解教育的真正方向。
從制度建設到技術手段,從管理機制到育人理念,教育部正試圖用一場系統性的“管理革命”改寫基礎教育的發展路徑。最終目標,是讓公平、公正、透明成為常態,讓孩子們在更健康、更科學的教育環境中成長。
當“分數至上”的幻覺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代又一代學生能在課堂內外,體會到知識的樂趣、生活的節奏和成長的意義。
這一年,基礎教育正悄然“換擋提速”?;蛟S若干年后,我們會記住,這正是教育重拾初心的關鍵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