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經歷了三通兩平臺、智慧校園、微課、慕課、網絡備課等技術及理念革新,但信息技術尚未促進教育的革命性變化?!苯蘸鲜〗逃龔d巡視員王鍵,分析了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正在面臨的阻礙。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兩大障礙,一個障礙是企業還沒有真正找到信息技術服務教育的關鍵;另外一個障礙來自教育本身,教育就像一堵圍墻,將企業排斥在外,很多企業對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和實踐,都沒有被主流教育認可。由此,他指出“十二五”期間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做“教育+互聯網”。
“互聯網+教育”與“教育+互聯網”本質上相同相通,最終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但從行文順序也可以品味出兩者具體含義上存在差異?!盎ヂ摼W+教育”突出的是互聯網對教育的改造,助力其帶來創新和升級。而“教育+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立足于教育內部審視教育信息化,從教育系統自身需求出發開展頂層設計,以問題導向、自建自用為建設思想,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化只追求最先進的技術,并沒有為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互聯網+教育”不是互聯網技術+教育,而是互聯網思維方式+教育。建設教育信息化發展不是互聯網適應教育,而是教育適應互聯網,所以不能按照過去封閉的方式去做。應該立足全社會審視教育信息化,而不單是教育本身;從規劃思路上看,應該是從社會整體需求出發來開展頂層設計;從建設思路來看,應該以應用導向、購買服務的方式來促進教育信息化;從目標預期來看,應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實際結果來看,應該是開放體系,將重點轉移到教育自身變革而不是技術變革。
跨界融合是 “互聯網+”的重要屬性,“互聯網+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本身,必須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實現。任何事物內部都很難發現驅動變革的動力,所以“互聯網+教育”需要余集的思維方式,需要更加開放,需要跨界融合才能促進教育本身的變革。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打開方便之門,強調頂層設計,并設計企業、社會參與教育的規則。在此基礎上,一方面企業要自主發現商機,打破教育壁壘,創新商業模式,進入“教育圍墻”;另一方面學校要先行先試,探索符合現代消費觀念的“互聯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傊?,“互聯網+教育”模式要改革創新的話,實際上就要融合全社會的力量突破教育的圍城。
政府推動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互聯網”,社會推動的叫“互聯網+教育”。期待“十三五”期間全社會跨界融合,更好更快地推進“互聯網+教育”。